10月18日,如果你走进影院,别急着咀嚼爆米花,大银幕上的味道,可能比零食更撩人。彭臣导演的新片《小山河》用咸香腊肉、鲜辣鲊鱼、焦脆火焙鱼,把湖南老家的烟火气蒸腾到观众鼻尖。这是一部关于“吃”的电影,却不见煎炒烹炸的炫技,只有三代人围坐灶台,把各自的委屈与牵挂,一口一口咽进肚子,再化作滚烫的和解。
故事从26岁的青禾返乡开始。深圳的高薪、格子间的日光灯,没能挡住她心底那句“卷不动了”。回到湖南,老屋翻新,母亲改嫁,父亲早逝的缺口依旧漏风。青禾像很多年轻人一样,把故乡当退路,又当逃路——直到外婆把第一块腊肉夹进她碗里。油脂在舌尖绽开,封存二十余年的童年记忆突然解锁:父亲站在灶台前,用锅铲敲出节奏;母亲把甜酒冲进滚水,白雾腾起一家人的笑声。味觉,成了时空隧道,让青禾得以重新辨认自己的来路。
导演彭臣拍过“华表”“金鸡”双奖影片《走路上学》,这次他把镜头对准灶台。为了拍“腊肉出锅”,剧组把湖南乡下的老砖灶原样搬到摄影棚;为了等“春笋最鲜的那几天”,全组停工三天。彭臣说:“美食不是背景,是角色。”于是观众能看到:咸肉在铁锅里“滋滋”冒油,声音像深夜电台;擂辣椒在臼里被杵碎,汁水溅到镜头,仿佛能辣到眼睛。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织成一张网,把青禾、外婆、母亲、好友一并兜住——原来,所谓成长,不是飞得更高,而是愿意落回炊烟深处,与往事碰杯。
外婆的扮演者吴彦姝,把“老”演成了“暖”。她不用力,只是颤巍巍把锅铲递给青禾,像递过一把解开疙瘩的钥匙。年轻人总以为故乡需要被拯救,其实被拯救的往往是自己。当青禾终于学会做父亲拿手的红烧肉,锅盖掀起的瞬间,她才明白:父亲从未离开,他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活在酱油、冰糖与料酒的比例里。
《小山河》的英文名是“Taste of Home”,直译是“家的味道”。家是什么?是母亲改嫁后的新家庭,是外婆守着的老灶台,也是好友小龙把最新鲜的鲊鱼留给青禾的那一份心意。影片没有给出“留乡还是返城”的标准答案,却让青禾在擂辣椒的咚咚声里,在甜酒冲蛋的雾气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她可以选择再次出发,也可以选择留下,因为无论走多远,味蕾都会把她带回这条蜿蜒的山路。
湘菜在西班牙“出圈”的画面,或许能说明《小山河》的野心。第70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把闭幕晚宴命名为“中国《小山河》主题晚宴”,红烧肉、春笋腊肉、擂辣椒皮蛋一一端上外国宾客的餐桌。有人用翻译软件询问“ recipe”,有人直接把红烧肉配红酒。美食成为最柔软的外交官,它不需要宏大叙事,只要一口,就能让不同肤色的人同时点头,“嗯,这是家的感觉。”
所以,10月18日,别带薯片进影院。让屏幕里的烟火气,顺着黑暗飘进你的呼吸。也许散场时,你会给家里的爸妈发一条微信:“周末教我炖那锅红烧肉吧,我想学。”那一刻,《小山河》就完成了它的使命。它不只是拍给湖南人,也不只是拍给年轻人,而是拍给所有在故乡与他乡之间徘徊的人。味道会告诉你,所谓归途,不过是回到那一口让自己落泪的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