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粉丝们翘首以盼导演张默时隔五年的最新电影《暗潮》定档时,一则长达万字的抄袭举报信突然引爆网络——这份由12位编剧联合署名的举报信直指该片核心剧本与十年前一部独立短片高度相似,连关键情节、人物关系都如出一辙。更令人哗然的是,影片主演李现刚在社交平台晒出片场照配文“期待与大家见面”,两小时后举报信曝光,这番“未卜先知”的表态瞬间被网友扒出,评论区直接炸开锅:“这是提前知道要出事了吗?”而导演张默作为业内以“细节控”著称的导演,2018年凭借《迷雾追踪》斩获多项大奖,此后便开始筹备新片《暗潮》,剧本打磨长达三年,被业内视为“口碑保障”。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波,究竟是恶意抹黑还是确有其事?又将如何改写影视圈的原创生态?
2023年10月15日,独立编剧陈默在个人公众号发布长文,标题直指《暗潮》“从创意到情节,都是对《无声的海》的拙劣复制”。陈默在文中详细对比了两部作品:《暗潮》中主角林深(由李现饰演)创业失败后,在雨夜偶遇神秘投资人赵总,对方塞给他一张写有密码的银行卡并留下“三天后来找我”的关键情节,与他2013年创作的短片《无声的海》几乎分毫不差;更值得玩味的是,《暗潮》里林深发现赵总是大学时曾“恩将仇报”的学长,这一人物关系设定,与《无声的海》中“主角发现救命恩人竟是当年背叛者”的核心冲突完全一致。
随后,11位编剧接力举证,有人指出《暗潮》中“林深母亲患癌需50万手术费”的情节,与2015年某未署名剧本片段高度相似;有人发现反派用匿名邮件威胁主角的桥段,曾出现在2014年某网络小说《深渊来信》中。面对铁证,10月16日凌晨,主演李现突然在微博发文:“剧本是团队共同创作的结果,我作为演员只关注角色本身。若确有问题,我们绝不姑息。”但这篇回应并未直接回应抄袭指控,反而被网友质疑“避重就轻”,其工作室随后删除该条动态,更添争议。目前,片方华星影视已紧急将原定于11月11日上映的影片撤档,官方微博删除所有宣传内容,导演张默的个人账号也关闭了评论。
这场风波迅速在三大阵营引发激烈讨论。粉丝群体内部出现明显分歧:部分李现粉丝在超话中坚持“导演一向严谨,肯定是有人蹭热度”,甚至扒出张默早年为还原历史细节走访多地的视频,试图证明其创作态度“毋庸置疑”;但也有粉丝理性发声,在话题#请华星影视给原创者一个交代#下留言:“希望官方介入调查,不要让真正的抄袭者逍遥法外,更别消耗观众的信任。”
业内人士则从行业生态角度剖析。某头部影视公司制片人王磊直言:“现在的剧本抄袭维权太难了。很多独立创作者没有话语权,只能靠自己发声,这次12人联合举报,证据链比较完整,加上主演的敏感回应,对片方来说是致命打击。”他透露,2022年某悬疑剧也因类似争议停播,片方最终赔偿原创者500万,“但不是所有小成本制作都有这个底气,很多独立团队可能只能默默认栽,这才是行业最悲哀的地方。”
媒体视角则更关注事件背后的行业困境。《影视风向标》主编赵静指出:“这起事件暴露了‘一剧两星’政策后,中小成本创作的生存焦虑——大公司手握IP和资源,独立创作者为求关注不惜‘碰瓷’知名导演,而观众对‘原创’的敏感度正在提升,这或许会倒逼行业回归内容本质。”她对比了2019年《琉璃》抄袭争议与此次事件:当年《琉璃》被曝抄袭《簪中录》,片方紧急删减相关情节后播出,仍引发大量差评;而此次片方选择直接撤档,可见市场对原创的“零容忍”已形成共识。
事件发酵至今,相关方的反应已显端倪。导演张默团队至今未公开回应,但其早年采访视频被翻出,他曾说“创作就像在沙漠里种树,每一个细节都要亲手浇灌”。主演李现的代言品牌“星途运动鞋”股价下跌2%,品牌方紧急发布声明“密切关注事件进展,相关合作将根据调查结果再做决定”。粉丝群体则从最初的“无条件信任”转向“集体沉默”,李现超话签到量下降40%,部分粉丝脱粉回踩,话题#李现 滚出娱乐圈#短暂登上热搜。
对影视行业而言,这起事件无疑是一记警钟。各大影视公司已紧急启动“剧本溯源”自查,腾讯视频、爱奇艺等平台宣布“未来三个月只接受含版权证明的原创剧本投递”,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也发布《关于加强剧本版权保护的倡议书》,呼吁建立“剧本原创数据库”。而对于普通观众,这场风波或许能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期待的不止是明星的光环,更是创作者对故事的真诚——毕竟,再华丽的卡司,若剧本是“偷来的”,也终究是镜花水月。
当《暗潮》按下暂停键,这场抄袭风波留下的不仅是对一部电影的惋惜,更是对行业生态的深刻拷问。独立创作者需要被看见,原创精神需要被守护。或许正如编剧陈默在采访中所说:“我们不是要毁掉谁,只是想让这个行业别再让真正努力的人寒心。”而观众的每一次理性抵制,都是对原创最有力的支持。毕竟,我们走进影院,是为了看一个独一无二的故事,而不是在别人的废墟上寻找感动。这场风波会如何收场?影视行业能否借此迎来真正的“原创春天”?答案,或许藏在每个观众的选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