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看看资讯

周迅为自己正名澄清:否认霸凌、欺压剧中其他演员

2025-09-15

《如懿传》开播六年,弹幕里仍有人为“青樱红荔”落泪,却也涌进大量真假难辨的“幕后故事”。“周迅欺压李纯”“逼霍建华退圈”“片场霸凌”等传言,像乌云一样盖在角色之上。9月14日,周迅逐一澄清谣言,语气平静却坚定:“我没有霸凌,也没有逼任何人退圈。”这场迟到十年的“自我辩护”,不是简单的“辟谣”,而是把被舆论扭曲的如懿,重新拉回观众面前。今天,我们不扒旧瓜,只聊谣言背后的“情绪狂欢”与“演员自救”。

一、谣言从何而来:一部剧的“长尾效应”

《如懿传》开播时,口碑两极:有人赞它“婚姻围城”,有人批它“节奏拖沓”。随着剪辑号兴起,各种“片场爆料”被剪成15秒短视频,配上耸动标题,瞬间病毒式传播——“周迅欺压李纯,故意删对方戏份”;“霍建华因周迅太强势,拍完直接退圈”;“如懿传宫女爆料:女主片场摔剧本、骂人”。这些信息没有实锤,却精准踩中“强势女主+弱势女配+苦情男主”的情绪G点,观众在“爽感”中完成转发,真相在“爽点”中被稀释。周迅说:“我原以为作品会替我讲话,后来才明白,沉默会被当成默认。”

二、“欺压李纯”:从角色恨意到真人投射

“如懿欺压魏嬿婉”是剧情主线,观众对“反派”的恨意,极易投射到演员身上。李纯曾在采访里笑称:“播出那半年,我连微博都不敢开。”而周迅,作为剧中“被欺负”的正派,却被剪辑成“戏外也欺负人”的霸凌者。逻辑链看似荒谬,却符合“情绪传播”规律:观众需要“坏人”来发泄,演员便成为“替身”。周迅澄清:“李纯是我很欣赏的后辈,我们私下常聚餐,何来欺压?”一句话,把“角色恨意”与“真人关系”掰开,观众终于意识到:魏嬿婉的坏,不等于李纯的坏;如懿的悲,也不等于周迅的强势。

三、“逼霍建华退圈”:强势女主的“原罪”

“霍建华因周迅太强势,拍完直接退圈”的传言,源于“大女主”原罪。剧中,如懿是绝对主角;剧外,周迅演技、资历、气场皆压男主一头。于是,“女强男弱”被剪成“周迅压戏”“霍建华抑郁”。事实是:霍建华在宣传期后选择休息,是因家庭计划,与周迅无关。但“强势女主逼退男主”的叙事,更符合“爽文逻辑”。观众在“同情弱者”中完成情绪消费。周迅说:“女性强大,不该被当成原罪。”一句轻描淡写,却戳中社会潜意识:我们习惯同情“弱男”,却害怕“强女”。

四、观众“反思”:我们该如何“讨厌”角色

周迅的澄清,像一面镜子,照见每个人的“情绪惯性”。讨厌角色时,是否连带讨厌演员?转发“爆料”时,是否求证过来源?为“爽点”充值时,是否成为谣言帮凶?“讨厌魏嬿婉”可以,“骂李纯”就不必;“心疼如懿”可以,“踩周迅”就过分。把角色还给角色,把演员还给演员,才是观众的基本修养。毕竟,我们追的是剧,不是“真人宫斗”。

周迅为“如懿”正名,也是在为“强大女性”正名:强大不是原罪,沉默也不是盾牌。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敢于开口”的人。当我们再次打开《如懿传》,看到青樱红荔的悲剧,不妨把情绪留在剧情里,把尊重留给演员。因为真正的“宫斗”不在片场,而在每个人的键盘里。愿我们都能成为“止谣”的那个人,让作品归作品,让角色归角色,让“强大”不再被误解。

最新文章

《珠帘玉幕》:古装剧的破局之作与它的三重悖论​

电影解析

 

阅读15783

​《六姊妹》:一部家庭史诗背后的女性觉醒与时代回响​

电影解析

 

阅读19648

《一笑随歌》:双强爱情的美学突破与叙事裂缝​

电影解析

 

阅读13872

《利剑玫瑰》:打拐题材的破冰之作与它的双面镜效应​

电影解析

 

阅读19556

​​《临江仙》:以“恨”喝喝复仇为主线话题 打开了仙侠剧的新世界

电影解析

 

阅读19215

冀ICP备202511884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