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漾少女杀人事件》以一句“她杀了她”的宣传语引发广泛热议,这句充满悬念的表述背后,藏着关于成长、压力与亲子关系的深刻探讨。影片中“她杀了她”的多重含义,揭示竞技体育光环下少女的内心挣扎,以及家庭教育中隐藏的深层矛盾。“她杀了她”作为贯穿影片的核心宣传语,并非简单指向一桩凶杀案件,影评人马戎戎将其拆解为三层含义,每一层都指向影片中不同维度的冲突与毁灭。
第一层:现实层面的“凶杀”——对手与朋友的消逝
影片开篇便以“花滑运动员江宁杀死对手钟灵”的案件结果切入,营造出强烈的悬疑感。突然出现的钟灵,既是江宁在冰场上的强劲对手,也是她孤独训练生活中唯一的“朋友”。这个红发少女天赋异禀、自由洒脱,与被严苛训练束缚的江宁形成鲜明对比,两人从惺惺相惜到关系紧张,最终走向“血色悲剧”。
然而,随着剧情推进,真相逐渐浮出水面:钟灵并非真实存在,而是江宁在巨大压力下幻想出的“分身”——她既是江宁渴望成为的自由自我,也是她恐惧超越自己的竞争对手。这场“凶杀”,本质是江宁在自我认知混乱中,对理想化分身的毁灭。
第二层:自我的分裂与吞噬——现实自我杀死真实自我
在马戎戎看来,影片更深层的“杀戮”,是江宁的“现实自我”对“真实自我”的扼杀。长期以来,江宁在母亲兼教练王霜的严格管控下,被迫压抑真实的欲望与天性:她不能拥有正常的社交生活,不能表达对训练的抗拒,甚至在身体发育导致状态下滑时,还要承受“不如12岁的自己”的否定。
现实中的江宁,是为了满足母亲期待而存在的“花滑机器”;而真实的江宁,渴望自由、渴望被接纳、渴望摆脱“必须成功”的枷锁。当两种自我的冲突达到顶点,现实自我对真实自我的碾压,最终将江宁推向了精神崩溃的边缘。
第三层:扭曲的爱与控制——母亲的“严苛”杀死女儿的生命力
王霜作为江宁的母亲与教练,始终是剧情推进的关键角色。她从未直接参与“凶杀”,却以“爱”的名义,成为女儿焦虑与痛苦的根源。王霜将自己职业生涯因怀孕中断的遗憾,全部投射到女儿身上,不断向江宁灌输“你必须完成我的梦想”的观念;她严格控制女儿的饮食、社交甚至情绪,将“成功”定义为唯一的人生价值。
这种以爱为名的控制,本质是将女儿视为弥补自身失败的工具,而非独立的生命个体。马戎戎认为,王霜的严苛训练与情感操控,最终“杀死”了江宁作为独立个体的生命力——那个本可以拥有多元人生的少女,在母亲的期待中,逐渐失去了感知快乐、追求自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