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季,仙侠剧市场迎来一匹黑马《临江仙》。这部由白鹿、曾舜晞主演的剧集,以“三婚三离”的设定打破传统仙侠叙事框架,开播24小时爱奇艺热度突破9000,豆瓣开分7.0,成为暑期档现象级作品
。但它的突围并非依靠特效或流量,而是用“恨意”作为叙事引擎,直面亲密关系中的阴暗面,为疲软的仙侠类型开辟了一条反套路的新路径。
叙事革新:从“甜宠轮回”到“婚姻战争”
《临江仙》最颠覆性的突破,在于将仙侠剧的叙事核心从“天命虐恋”转向“婚姻博弈”。传统仙侠剧依赖三世轮回的宿命感,而《临江仙》却以“三婚三离”解构婚姻本质,每一次结合与分离,都直指亲密关系中的权力斗争、信任危机与利益计算。例如剧中“先吻后刀”的名场面:大婚当日,女主李青月深情拥吻后直接刀刃相向,将婚礼变为修罗场。这种极致反差,并非为制造戏剧冲突而刻意为之,而是对“爱恨同源”的深刻诠释:恨是爱的阴影面,二者如同剧中共生的阴阳二气,相互依存又彼此吞噬。
更值得玩味的是剧集对“悬疑感”的运用。通过记忆碎片、替身文学、时空回溯等非线性叙事,观众被迫与角色一同解谜:李青月与花如月是否为同一人?白九思的封印是保护还是背叛?这些悬念不再是推动恋爱的工具,而是解剖人性复杂性的手术刀。当观众沉浸在“谁在设局?谁是棋子?”的推理中时,剧集已悄然完成从“观剧”到“参与解构”的体验升级。

人设突围:“恶女”觉醒与“疯批”仙尊的当代隐喻
《临江仙》的角色塑造,堪称对仙侠陈规的一次彻底反叛。白鹿饰演的花如月,不再是等待救赎的“傻白甜”,而是手握“复仇剧本”的“恶女”。她因丧子之痛黑化,以婚姻为诱饵布局反杀,甚至直言“要亲手毁掉天下”。这种“白切黑”的转变,映射了当代女性对自我主体性的觉醒——她们拒绝被情感关系定义,而是主动争夺话语权。
曾舜晞饰演的白九思,则颠覆了仙尊的完美形象。他的“疯批”特质:偏执、隐瞒、甚至以爱为名的伤害,揭露了亲密关系中的控制欲与脆弱性。剧中他对花如月力量的封印,表面上是为保护她承受天道惩罚,实则是剥夺其知情权的傲慢。这种“为你好”式的伤害,精准刺中现实关系中“以爱为名”的道德绑架,引发观众对边界感的深度思考。
文化深耕:东方美学的视觉革命与现实叩问
尽管特效细节存在争议,但《临江仙》在整体美学层面实现了仙侠剧的工业化跃升。剧组耗时7个月搭建4.2万平米实景,将敦煌壁画中的飞天神女意象与岭南建筑融合,形成独特的“新中式玄幻风”。女主角的铠甲采用非遗“金银错”工艺,武器纹样取材自商周青铜器,这些细节让仙侠世界有了文化根基。更可贵的是,剧集并未沉溺于虚幻叙事,而是借仙侠外壳探讨现实议题。花如月因丧子、被封印力量而复仇的经历,暗喻女性在婚姻中的困境;庶女云疏月反抗家族压迫的故事线,则呼应职场中的性别不公。这种将仙侠与现实勾连的尝试,让《临江仙》在娱乐性之外,具备了社会观察的厚度。

争议与局限:高概念叙事下的执行落差
《临江仙》的缺陷同样明显。部分观众批评其“高开低走”:前期悬疑感拉满,但后期反派黑化理由过于单薄,削弱了权谋线的说服力。此外,女主花如月虽标榜“独立”,但战力成长线模糊,最终仍依赖男主破局,未能彻底摆脱“伪大女主”窠臼。这些争议折射出仙侠剧创新的普遍困境:概念先行易,逻辑自洽难。当观众对“反套路”产生更高期待时,任何细节的漏洞都会被放大。但需承认,《临江仙》的探索已足够勇敢——它敢于让主角“不完美”,敢于用“恨”作为情感驱动,这种对人性复杂性的尊重,远比强行圆满的结局更具现实意义。
《临江仙》的价值,不仅在于热度与口碑,更在于它为类型剧提供的“破壁”思路:其一,人设的真实感比“完美”更重要,当代观众更愿共情有缺陷的“人”,而非悬浮的“神”;其二,爱情叙事需与普世价值接轨,对边界感、知情权的讨论,让仙侠剧有了现代性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