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看看资讯

《遗愿清单》像一份提前拆开的礼物——包装是喜剧,内核却是死亡

2025-10-24

《遗愿清单》像一份提前拆开的礼物——包装是喜剧,内核却是死亡。2007年上映时,它并未获得满堂彩:烂番茄新鲜度仅40%,被批“鸡汤味太浓”;可在中文互联网,它长期稳居“人生必看”榜单,豆瓣13万人打出8.7分。两种极端评价恰好说明:这是一部需要“人生阅历”才能解码的电影。当你健康顺遂,它不过是老套的好莱坞公路片;当你亲历病房里的消毒水味,才会懂那两个老人在纸上划掉的每一行字,都是对“存在”最用力的追问。

影片开场不足五分钟,卡特和爱德华同时收到癌症判决书——一个工人阶级,一个亿万富翁,被命运扔进同一间病房。导演罗伯·莱纳没有给“病痛”蒙上柔光滤镜:化疗后的呕吐、吗啡带来的幻觉、突然失控的大小便,镜头冷静得近乎残忍。正因为“狼狈”被完整保留,后续插科打诨才显得不轻浮——死亡先被扒光给人看,观众才会相信:原来笑声真的可以发生在废墟上。

“跳伞、赛车、纹身、看金字塔”——这些看似俗套的打卡,实则是阶层差异的试金石。爱德华用私人飞机兑现清单,卡特只能接受“被带飞”;可当两人因降落伞故障被迫相拥旋转,金钱与身份突然失效,只剩两个老头在天空中对骂“F-word”。影片用“在路上”的惯常套路,完成了一次温和的左翼表达:财富可以缩短地理距离,却无法加速心与心的靠近;真正的“平等”发生在高空、在雪山、在夜空之下——那里没有VIP舱。

跳伞、赛车、纹身只是“显性任务”,真正被划掉的是“隐形心结”:卡特遗憾把梦想典当给房贷,爱德华无法原谅女儿所嫁的“渣男”。导演把最昂贵的“愿望”留给最无价的亲情——爱德华终于俯身亲吻孙女,那一刻,他第一次摘下“成功商人”面具,露出老父亲的泪。影片高明之处在于:不强迫“大团圆”,而是让角色在“选择和解”与“保留骄傲”之间徘徊。观众看到的不是“完美答案”,而是“真实挣扎”,这份挣扎才是清单上最重的条目。

片尾,爱德华的助理将两人骨灰装进咖啡罐,埋在喜马拉雅山顶,镜头拉远——雪山洁白,天空湛蓝,没有祥云、没有天使,只有一句字幕:“Was there really a heaven? We don’t know.” 宗教符号被刻意淡化,留下开放式空白:死亡可以是终点,也可以是下一次起飞;天堂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但“是否相信”本身,就是活着的意义。这种留白,避免了说教,也让不同信仰的观众都能认领自己的答案。

在国内,死亡教育长期缺席。年轻人把“遗愿清单”当手账贴纸,中年人却连体检报告都不敢拆。《遗愿清单》恰好提供了一次“安全演练”,它用喜剧包裹恐惧,用远方稀释沉重,让观众在笑泪交织里完成第一次“死亡彩排”。许多网友写下私人版清单:“带爸妈看海”“和前任道歉”“辞职去支教”……电影像一面镜子,照见“真正重要的事”都被拖延到“以后”。

《遗愿清单》没有大场面,也谈不上深刻到颠覆三观,它只是一次温柔的“死亡预习”。它告诉我们生命不必等到完美才启程,清单也不必等到临终才动笔。跳伞、看金字塔、亲吻孙女——这些愿望的价值,不在于完成那一秒的绚烂,而在于提醒我们:把“以后”改成“现在”,把“如果”改成“可以”。

最新文章

《珠帘玉幕》:古装剧的破局之作与它的三重悖论​

电影解析

 

阅读14886

​《六姊妹》:一部家庭史诗背后的女性觉醒与时代回响​

电影解析

 

阅读10380

《一笑随歌》:双强爱情的美学突破与叙事裂缝​

电影解析

 

阅读19431

《利剑玫瑰》:打拐题材的破冰之作与它的双面镜效应​

电影解析

 

阅读18366

​​《临江仙》:以“恨”喝喝复仇为主线话题 打开了仙侠剧的新世界

电影解析

 

阅读10565

冀ICP备2025118847号-2